其他語言

2023年10月12日 星期四

應該讀護理系的四種人

 最近護理師短缺離職的新聞好火熱,小弟決定也來幫忙分析分析。

畢竟,護理缺工的最大禍害終將體現在看不見的醫療品質上,無情地收割如你我一般平民百姓們的生命,轉化為死亡率高聳圓柱下的一塊冰冷磚頭。
󠀠󠀠
面對護理缺工,當今政府因應的主旋律是增加供應:缺口1000人,那就訓練出10000個護理系畢業生,只需要10%的留任率就能補足缺口,背後未明言的心態是「反正總有人願意幹」。
󠀠󠀠
這樣的因應方式有沒有效、會衍生出什麼樣的後果,已有許多專家高手討論,小弟暫且不提。這篇分析將以「民眾」為出發點,告訴你應不應該讀或推薦你的兒女、親朋好友讀護理系。當然,我知道目前社會氛圍普遍不推薦,因此我將從正面來論述,以九年的資歷跟大家分享我認為哪四種人適合讀護理。
󠀠󠀠
(一)如果你的人生志向本來就是照顧服侍生病與弱勢者,你可以考慮讀護理。我相信許多人看到這裡,心中肯定在想「X,哪有這種人?」我本來也不信,直到遇見一個無論對病人、家屬或同事永遠充滿耐心、執行技術與照護又高度專注、一絲不苟的大學姊,忍不住問了她:「學姊,你怎麼有辦法總是笑笑的,從不發脾氣也不抱怨?」她一臉驚異望著我:「我喜歡這份工作,每天樂在其中,開心都來不及,為什麼要抱怨?」強忍著幫學姊掛號的衝動,我微笑點頭,心想看你還能裝多久。如今,距離那番談話已經七年。學姊依舊在臨床服務,依舊獲得幾乎每位同事與病人的好評,我才意識到自己判斷錯誤:世上真有活佛。這樣的人雖說是極少數,但確實存在。如果你是這樣的人,確實很適合從事護理。
󠀠󠀠
(二)如果你對人生的追求是零冒險、極穩定而且具備到哪都餓不死的能力,你可以考慮讀護理。護理師短缺幾乎已成為全球議題,除了台灣之外,包含美國、澳洲跟紐西蘭等許多國家也正歷經大大小小的護理缺工潮,雖然待遇頂多勉強沾上中產階級的邊,絕不能算是當地頂尖水準,倒也餓不死。在台灣,只要肯做,可以按照需求選擇收入跟壓力都較低的診所或收入跟壓力都較高的醫學中心。如果運用閒暇時間提升外文能力,還有機會成為移民第一代、庇蔭後人。但如果沒有離鄉背井的打算,也不希望到了五十歲依然只領4-7萬,就不推薦讀護理。
󠀠󠀠󠀠󠀠
(三)如果你家境很不好、急需為家裡提供經濟支持,又希望學習實用技能的,可以考慮讀護理。政府為了平衡偏鄉醫療,開放越來越多公費護理缺額,不僅學費全免(先省了一筆學貸),畢業後待遇也比走勞基法的護理師好上那麼一丁點;雖然要綁約,但在經濟條件不允許金流中斷的背景下,本來就不會(也無法)離職。此外,即使以後不作護理了,學到的知識依然可以運用於生活當中,照顧身邊的人。不過,決定讀公費護理師之前請內省自己的心理狀態,自認抗壓性不高、無法接受公開場合被羞辱叫罵、每天無償加班好幾個小時而且整天吃不到飯的,不推薦你讀公費護理系;契約一旦簽了,唯一的退場機制就是賠款(對家境不好的人而言,這條路幾乎等於不存在),如果不適應,輕者憂鬱、失眠等多種身心症,重者走上絕路。對這些人而言,除了睡著的八小時,其他時間都是折磨。再強調一次,要簽公費前一定要詳細評估自己的能力與心態,沒有把握的話可以諮詢身邊信任的人,也可以私信詢問小弟;總之寧可小心翼翼,也不要失足墜谷。
󠀠󠀠󠀠
(四)最後,如果你的目標明確,想創業但缺第一桶金,你可以考慮讀護理系。這裡要談一下護理師的薪資趨勢。護理師的薪資是少數「出道即巔峰」的類型,四年畢業後大醫院起薪約3-5萬,加上夜班費跟獎金可望6萬,算是輾壓其他系所同齡應屆的同學;但薪資成長緩慢,即使同一家醫院待五年十年,薪水也不會產生跳躍式的變化;與此同時,當初一起畢業的同學早就超英趕美大躍進。與政府相同,台灣醫院敘薪制度並不重視資深護理師為臨床照護品質所帶來的正面影響,學術研究也多著重於護病比效益分析;但任何服務於臨床的醫事人員都明白病房充滿足額的應屆畢業生跟資深護理師的差距。前者是地獄,後者是天堂。理解這樣的薪資特性後,有想法的人就能反過來運用:努力爭取上夜班的機會,在2-3年內快速累積第一桶金,然後離職去做任何想做的事;即使失敗了也不要緊,醫院的大門依然敞開雙手歡迎你。
󠀠󠀠
假如你都不是上面任何一種狀況,但又想讀護理,怎麼辦?
󠀠󠀠󠀠
那麼,就要有以下的思想準備。護理不適合作為一份且戰且走的行業,頻繁離職再回職可能導致年資及相應福利無法累積;護理生活圈狹窄且高壓的特性會遮蔽你看向未來的視野;高度專業化卻單調的工作內容會營造出一種「除了護理,我什麼都做不了」的迷思,一步步為自己打造出「雖不舒適卻沒有出口」的牢籠,最終只會有兩種人,一種是掙扎許久後毅然逃生,這些人會去創業、當業務、美甲、開火鍋店、直銷、相夫教子或進修其他領域不一而足;另一種人則努力說服自己「其實也沒有那麼不舒適,就這樣下去吧,可以的。」後者如果能夠累積資歷與人脈升上主管職,算是媳婦熬成婆,但一個病房數十位護理師,只有一個護理長,光排隊可能就要好幾年;如果沒有擔任主管的意願,就得祈禱工作單位非常有生活品質,否則將如溫水裡的那隻青蛙──終究是要死去的。
󠀠󠀠󠀠
󠀠󠀠
P.S.
特別感謝 台灣護師醫療產業工會-簡稱護師工會之工會顧問 陳玉鳳小姐在拙作撰寫過程給予的指導!

2023年7月9日 星期日

如果沒讀護理,我還以為你們講的是氰化物呢!


 「如果沒讀護理,我還以為你們講的是氰化物呢!」

󠀠
護理人生活總被認為又窄又小,大概是微觀世界的等級;不過這點我要說,肯定是大家誤會了!畢竟,加護病房裡高掛著的電視最忠實、最認真的觀眾,往往不是插著氣管內管、在麻醉藥太空中飛翔的阿公阿嬤,而是每兩小時準時走進病房翻身的護理師……

󠀠󠀠
有多認真呢?同一串新聞即使播到第三輪,依然看的那是一個津津有味啊!
󠀠
󠀠
身為小小業餘科普擦屎師,對醫藥方面的新聞自然特別敏感。不過也因為太敏感,最近都快被玩壞了。新北高雄餵藥(或有人稱餵毒)案海量資訊如火山噴發,透過各大專家口中奔流而出,有大的、有小的、有實的、也有不實的,唯一的共通點是無論何種立場,發言者看上去都是一副正義凜然、替天行道、懲奸除惡的樣子。小弟最近過於忙碌,沒空研究整件事的來龍去脈,有興趣的觀眾可以直走右轉我學姊「白色天空」整理的時序表
󠀠
󠀠
不過呢,單純回歸老本行,開個「藥物櫥窗」系列幫大家溫故知新巴比妥類藥物(Barbital)還是一定要的!
󠀠
󠀠
聽著許多人將Barbital講的跟回春堂朱二賣的砒霜一樣,我不禁為Barbital感到委屈;先不論有沒有療效好了,我想所有人都同意,有問題的從來不是槍砲、病菌等客觀存在,而是人們使用工具的方式。
󠀠
󠀠
所以,Barbital不僅沒有問題,實務上它依然是臨床會開立的、具有特定療效的「良藥」!從分類上來看,Barbital屬於鎮靜安眠藥物,跟酒精、BZD類藥物(大家熟悉的Dormicum、贊安諾Xanax、悠樂丁eurodin)是同一國的,只是由於Barbital的安全範圍小,也就是容易過量,偏偏過量又會發生抑制呼吸或昏迷等嚇死人的副作用,臨床才不拿Barbital來治療失眠。
󠀠
󠀠
此外,Barbital不僅具有依賴性,還會誘發大名鼎鼎的代謝酵素CYP450,導致其他藥物被影響,同時產生耐藥性,所以適用範圍又更窄了一些。
󠀠
󠀠
但是,窄不代表沒有。
󠀠
󠀠
身為最古老的麻醉藥物之一,Barbital有注射也有口服形式,國外加護病房偶爾會用來當作鎮靜劑;若是嬰兒出現癲癇或痙攣症狀,Barbital更是首選藥物!
󠀠
󠀠
此外,有一個赫赫有名的Barbital藥物叫做thiopental,屬於快速生效的短效全身麻醉藥物,被列在世界衛生組織每兩年更新一次的「基本藥物清單」中、作為「牛奶針」Propofol的合理替代選項。人類有多愛thiopental呢?看看下面這串花式操作:
󠀠
󠀠
1. 麻醉:Of course.
2. 醫療需求的昏迷:部分專家認為腦水腫的患者使用thiopental能有效降低反覆升高的顱內壓,作為第三線治療。
3. 持續性癲癇:Barbitals對癲癇向來很有一套。
4. 安樂死:荷蘭安樂死前會打高劑量(2000mg)的thiopental誘發昏迷,之後再加碼其他藥物讓個案走得舒服且無痛。不過曾傳出爭議:這麼高劑量的thiopental打下去,瘦弱病人當場就死了,根本也不用加其他藥物,讓陪同的家屬更意外、難過、不知所措,後來建議還是依照體重施打比較好。
5. 死刑注射:按照順序打thiopental→肌肉鬆弛劑→氯化鉀,有效率地處決死刑犯。
6. 吐真劑:說謊比說實話更需要思考,thiopental會讓自我意識衰退、使人放鬆並降低大腦皮質功能;簡單來說,短暫失去「說謊話」所需的思考能力。
7. 身心科治療:曾有醫師用thiopental治療猶太人大屠殺倖存者的創傷記憶。
󠀠
󠀠
當然,凡事都有個「度」,低於度,藥不成藥,過了度,藥成了毒;當Barbital使用過量時可以考慮注射臨床小蘇打(Sodium bicarbonate,就Rolikan啦!)來鹼化尿液、加速排出;礙於倫理關係,這方面資料比較有限,最好還是謹慎使用,將藥物濃度控制在治療範圍內,才是正確使用barbital的良策!

2021年7月11日 星期日

如何讓台灣護理人獲得高福利、高待遇、降低工時與過勞

【如何讓台灣護理人獲得高福利、高待遇、降低工時與過勞】




謝謝 白色天空 學姊推薦【立法修改醫護人員應強制加入工會而非公會】活動給我,讓我想起曾因對目前的護理師公會集團感到失望,加上不爽每年被迫把辛苦錢送給那些尸位素餐的大老,花了一番心力研究如何擊破這個龐大的共犯結構。

先說結論:不容易,但可能。

讓我們分成幾個面相,逐一討論可能的突破口:

【斬草除根之計】:修法,解放護理師!

「中華民國人民團體法」第四條與第七章「職業團體」的條款,給了護理師公會存在的正當性;即使明訂在法規裡的「職業團體係以協調同業關係,增進共同利益,促進社會經濟建設為目的......組成之團體。」位高權重的護理師公會顯然一項都沒達成,由於沒有量化指標,我們想告她們瀆職也不太容易;而「護理人員法」第十條更是進一步限縮護理人員的自由,逼迫所有人都要付錢加入公會,否則就不能工作。

既然如此,如果數目龐大的護理師們能夠團結把護理人員法第十條改掉,大家不僅可以恢復自由之身,每年還能省下一千元!

這次推廣的附議活動「立法修改醫護人員應強制加入工會而非公會」就有點這樣的影子,雖然是改為要求護理師加入工會,但我相信大家其實不是捨不得這一千塊,更不是不想加入職業團體,而是「不想看到尸位素餐的大老們繼續占著茅坑不拉屎,外加吸金」!寧願繳錢給有在做事的工會(理事長:陳玉鳳),也不要給一群每年發禮物的小丑。

雖然活動對於如何修法並無詳加描述,即使過關真正執行的機率也不大,畢竟其他醫事團體也是同樣情形,但【絕對能展現出龐大護理師對現狀的不滿與改變的意志】!依然萬分推薦加入連署!


【If you can't lick 'em, join 'em】:由下而上,推翻及改革!

這其實是我之前想過要做的事:既然無法打敗她們,那就加入她們。

在比賽中光明正大地擊敗這些不做事的人,進而展開護理權益提升、護理專業鞏固與工作內容界定、優化護理職場等工作!

大家要知道,每個護理師都被強迫入會,每年更是乖乖按時繳會費,【我們絕對有除了收禮物之外的更多權利】!

而這個權利,叫做:投票。

廢話不多說,直接圖解現行共犯結構讓大家能夠一目瞭然:



圖片說明:

紅色是需要認真布局規畫才能打破的第一道陳腐結構;綠色是最終存在的魔王結構。

為何說是陳腐結構呢?我就問,根據規章,各家醫院及執業場所應該每年召開至少一次先期會議,讓【所有會員】票選出代表該院的【會員代表】;請問有多少護理師真正被邀請過參加會議、選出自己心目中的會員代表?

可能會有人說「喔!護理師都要輪三班啊,怎麼可能找到時間湊齊所有人開會?」

講這話的人恐怕一點也不了解護理生態。現在各大醫院的E-learning線上學習系統都如此發達,強迫大家上課填時數都沒問題了,投個票算什麼?就算再不濟,也可以發單子下去調查再收回,技術上根本不是問題。

但醫院們沒有膽子真正普選,不然肯定會動搖高層的利益結構;畢竟護理代有才人出,現在的高層幹得這麼二二六六,真普選了還不得灰頭土臉地下台?

看看台北市護理師公會的會員代表名單,各大醫院清一色派出主任、督導、副主任或護理長等主管擔任會員代表,完全就是內定與黑箱作業。

這些名不正言不順的會員代表,以代表你我的名義到各縣市公會開會,從【理事們給的名單裡】選出下任理監事,想當然爾還是主管階層才能當選,此乃無懈可擊的第一層陳腐結構。

這些同樣不是經過普選得來的理監事再依據各工會會員數,每350人推派一位代表到全國公會聯合會以各縣市公會的名義,再次由【聯合會理事們給的名單裡】選出下任聯合會理監事,這些內定中的內定中的內定的理監事(顯然還是大老們)再從自己人裡面選出理事長及副理事長。

這,就是代表全國十七萬名執業護理師的公會大家長,產生的方式。


大家懂了之後,是不是對於護理師公會總是與基層脫節一點也不感到意外了?【因為從第一層選舉開始,就沒有真正的基層參與其中】!

已經脫節的大老們再透過三四重的層層自我選舉來決定理事長人選,會選出早已脫離地球表面到火星內核的理事長,就一點也不令人意外了。


【解方】

了解共犯結構後,可以發現一件事:一群集中在北部的革命世代護理師,不如一群分散於全國但保持緊密聯繫的革命世代護理師!

第一層陳腐結構,需要每間醫院都有幾位護理師願意站出來為護理人發聲,而廣大的基層護理師們則成為這些人的後盾、【要求醫院依規定公開辦理會員代表選舉】,將這幾位護理師推成會員代表。

要知道,無論是地方公會或者全國聯合會,會員代表大會都是【最高權力機構】,可以罷免不適任的理監事!

只要能主導會員代表大會,就能主導地方公會;當最惡世代護理師(反正規模起來後,革命世代一定會被打成最惡世代,不如自己先承認)主導的地方公會數目夠多(最好拿下北高兩市),就能【決定全國聯合會會員代表的人選】、換掉不適任的理事們與理事長,真正為廣大護理師族群謀福利!


這篇分析文的結尾,我想再次複習中華民國護理師護士公會全國聯合會章程裡,明定公會應該達成的任務。


第 六 條 本會任務如下:

一、增進護理人員權益與福祉。

二、建構優質護理職場。

三、拓展及維護護理執業範圍。

四、引領發聲維護護理專業價值。

五、推動護理專業創新與智慧護理。

六、參與健康及護理相關政策制定與立法。

七、信守護理倫理規範。

八、調處護理業務糾紛與法律爭議事項。

九、強化與國內外相關團體交流合作,提昇護理專業影響力。

十、推動有助於達成本會宗旨之其他事項。


看看這些目標,再看看我們的現狀......



護理師,你們為什麼不生氣?


附件一:立法修改醫護人員應該強制加入工會而非公會




附件二:台北市護理師公會會員代表名單(部分節錄)






























2021年6月14日 星期一

21世紀生活常識:免疫風暴、是感冒還是新冠?、台灣疫情警戒分級


台灣疫情警戒分級

6月23日,指揮中心宣布全台三級警戒將持續到7月12日。

但可不是說,7月12日就能解除三級警戒;當然每個人都希望能往回走,走回二級甚至一級,但目前Delta變種病毒已經進入台灣,老實說,到時候不進入四級已是萬幸,十分大的可能性是維持在三級。

身為護理師,我深深明白連現階段國外疫苗都無法高效抑制的Delta變種,一旦處理不慎,可能會像裝滿水便的腸造口滲漏一樣,全島四溢橫流!屆時民眾可能要做好足夠的心理(與物理上的)準備,我們隨時會進入第四級警戒!

下面這張圖,幫大家複習了我們經歷過的一到三級,也(希望是備而不用!)替大家「超前部署」一下,如果今天不幸進入第四級警戒,我們應該做的防疫準備!

既然成天希望政府對於未來可預見的變化做好超前部署,不如從我們自身做起!畢竟,要求別人改變的難度比起自己率先改變,不知大了多少個數量級!我相信,當台灣每一個國民都能從自身做起,當一個有遠見的人,能夠預知未來的趨勢並做好防範;最終我們將影響我們的政府,做出同樣有遠見的決策。人民的素質,決定台灣的未來!

讓我們從自身做起,讓自己、身邊的人、你的社區及整個台灣,一天比一天更安全、更幸福!天佑台灣!





是感冒還是新冠?

關於新冠疫情的相關資訊,從疫苗、入境隔離、全篩/普篩/廣篩到決策過程...等議題,報章媒體每天不斷疲勞轟炸,搞得大家人心惶惶,皇城之內一下子變得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但新冠病毒在肆虐,不代表其他病毒細菌閒著沒事幹啊!萬一在這種緊張時候開始流鼻水、打噴嚏或感覺熱熱的,想必大多數人心中第一個浮現出來的念頭如下:「應該只是感冒吧!」接著會想「難道有這麼倒楣中標嗎?」(很典型的哀傷五階段啊!)

因此,今天要跟大家簡單分享如何分辨一般感冒與新型冠狀病毒!

請注意!雖然大部分感染者都有下面至少一項症狀,但仍有大約三分之一的感染者屬於無症狀類型,也就是什麼症狀都沒有卻依然可以感染他人的最可怕類型;因此英國建議【每一個人都應該定期篩檢】。

常見Q&A:

1.打噴嚏是新冠肺炎的症狀嗎?

打噴嚏不是典型的新冠肺炎症狀,如果沒有合併圖中說明的任何症狀,不需要因為打噴嚏特別跑一趟醫院篩檢,以免篩檢過程反而變成感染破口。

2.流鼻水、鼻塞跟頭痛呢?

同上,目前證據表示流鼻水、鼻塞跟頭痛都不是典型的新冠症狀,也不需要因此冒險到醫院篩檢。不過如同上面說明的,大約三分之一的感染者沒有任何症狀,以目前疫情嚴重程度來看,民眾定期篩檢仍然是必要的。




免疫風暴



新冠肺炎病程是出了名的快,昨天還好好地笑著聊天,今天可能就突然猝死在家,罕見的「快樂缺氧」(Happy hypoxia)現象引起全球高度關注。造成隱形缺氧甚至猝死背後的可能原因之一,就是「細胞激素風暴」。

臨床上,即使病人在第一時間被收入院治療,也常常在短短時間內Chest X-ray(胸部X光)大片變白,ARDS(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是等在舞台帷幕後的殺手,為了與之對抗,PRONE(俯臥)、ECMO(葉克膜)、呼吸機以及HFNC(高流速氧氣鼻導管)...等精銳盡出!

而這,恐怕也跟Cytokine storm脫不了關係!


歷史上,人們早在二十八年前就提出這個詞彙;二十八年後,席捲全球的新冠肺炎再次使人們回想起當初的恐懼。黑死病後,細胞激素風暴繼續無情地考驗現代醫護與公衛體系的能力。


2021年5月19日 星期三

護理人的書:「生命中遺憾的美好」

 【護理良書贈送推廣活動】善終與善活:生命中遺憾的美好




疫情越來越嚴峻,與其在外遊蕩徒增染疫風險,不如待在家裡配杯熱茶,細細咀嚼好書!

這幾天,讀了一本令我沉重、令我成長的書,由國內知名的安寧護師:李春杏學姊執筆,記錄著學姊從醫院的安寧共照師開始,走進社區開設舒適護理講座並成為自費安寧緩和護理專家,一路走來遭遇的人、事、物。

「安寧」對有些人來說很刺耳,彷彿住院過程中聽到「安寧」就代表無止盡的消極與那註定會到來的、像是心被挖了一大塊的劇痛。

然而,冷靜思考後你會發現,「安寧」如果意味著「善終」;那麼與「安寧」站在對立面,其實的不是「積極治療」,而是「臨終前的不安寧」。

這份不安寧有多可怕呢?只能告訴你,即使已經工作七年且多半在急重症單位、應該已經十分習慣的我,進行遺體護理時偶爾仍會為病人揪心,這真正是字面意義上的不得好死!仍在一線的我了解一件事:當醫護團隊主動向家屬或病人提起「安寧療護」時,往往表示極大機率下,病人已經觸及現代醫療科技的天花板;醫療的侷限性導致罹病當下,劇本早已寫好了結局。

盡管悲傷、盡管不捨,如何讓親人善終、讓自己善終,是所有人終將面對的課題,眾生平等,無人例外,其實一點也不孤單。醫院每天都有人死去;這些死去的人卻分為兩派:尊嚴、體面且痛苦被降至最低程度的離世,以及全身或浮腫、或流血、或佈滿傷口、管路與淤紫的離去。


如果註定要離開,你希望自己是哪一邊呢?如果親近的人要離開,你又希望他/她是哪一邊呢?

然而,這還只是最低階的思考。

若要「善終」,其實要先努力「善活」。這是學姊帶給我的啟示。書中記載了數十個家庭的生命歷程,像我一樣,你一定能在某些故事中找到與自己生命相仿的劇情,雖是別人的痛苦,自己卻身歷其境,隔著書頁也能嗅到那濃濃的嚴肅與哀傷,像槌子大力敲在心田的警鐘,不斷提醒你:「珍惜還能相處的每一刻」、「盡力才能不留遺憾」、「道謝、道愛、道歉、道別」!


這裡簡單分享其中一篇故事。

「眼淚能洗去多少的哀傷,如果經過眼淚的沖刷,能讓心裏得到平靜,讓傷口獲得癒合,那我一定不會阻止那終日以淚洗面的母親。……五十八歲先生和二十八歲小兒子先後相差三個月都被宣布是癌症末期,這件事幾乎奪去了她人生中最大的盼望,她站在雙人房的中間,右邊住的是兒子,左邊住的是丈夫;一個是胰臟癌,一個是肝癌,她總是問我:『現在應該怎麼做才好……?』這問題的重量壓的我胸口好悶。……『羅媽媽』是我習慣稱呼她的方式,從認識她的第一天起,……她的眼睛總是像兔子一樣紅紅的,說話的時候哭、走路的時候哭、想事情的時候也哭。……其實羅媽媽還有兩個兒,一個在念書一個在工作,只是地點都不在高雄……所有可協助的親戚都住在新竹,所以從進醫院第一天開始,羅媽媽就是主要照顧者,沒有人可以協助輪替照顧的重任,她的壓力可想而知。……當主要照顧者已經焦頭爛額的時候,若再面臨到周遭親友超有強度的關心話語,像是……『怎麼病得這麼嚴重才發現啊?』、『是怎麼照顧的?怎麼同時父子兩個都生病呢?』、『有沒有再帶去大醫院給不同的醫師檢查看看呢?千萬不能隨便放棄喔!』……每一句話都像一把利刃插進羅媽媽的心裡,她不只一次告訴我,如果可以她寧願自己生病自己承擔,也不要去回答這些沒有意義的問題。……在確定治癒性療法對父子均無明顯效果時,羅媽媽勉為其難,終於決定將兩人都轉到安寧病房。雖然知道這是一個可以讓病人餘生生活品質提升的專業病房,做決定的剎那羅媽媽還是忍不住痛哭失聲,用盡身上所有力氣哭喊著問:『我的希望到底在哪啊?』……我只能緊緊地、緊緊地抱著她,那是我在當時唯一想到可以直接傳遞力量的方法,我好希望眼淚能帶走羅媽媽心裡無止盡的悲傷,儘管我能做的有限,但至少不要讓她一個人孤單的哭泣。清明時節,羅媽媽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人相繼離去……她露出了一絲苦笑說:『老天爺知道我已經哭不出來了,所以替我掉眼淚,不要替我擔心,我會好好的活下去!』好一個勇敢又堅韌的母親,願我將這則故事記錄下來,能夠些些安慰有同樣遭遇人們的心。……我很感謝也很珍惜能和這些故事相遇,每個故事都帶給我不同的思考面向,帶給我生命無與倫比的力量。」


想要關心受苦難中的人,就要特別注意自己的用字遣詞會不會給脆弱的家屬帶來更多傷害。如果說錯,寧可不說,靜靜地陪伴反而帶來更多力量。也希望羅媽媽與兩個兒子已經從陣陣襲來、雖會減弱但永遠不會消逝的哀傷浪潮中站起,繼續為自己活一個沒有遺憾的盡力人生。

這些經歷巨大傷痛與離別的家庭,用血與淚提醒我們如何活得精采,離世時才能帶著一抹淺淺的笑容。另外,春杏學姊也以資深安寧護師的角度,提醒我們如何支持病人、療癒家屬,如同提燈天使一般,在巨大的痛苦與悲傷陰影中,為照顧的人們投下一道溫柔的指引月光。


本書洋溢著滿滿的生命力量,推薦給追求「善終」、「善活」的你我!

P.S.為推廣護理良書,出版社很有使命感地提供三本「生命中遺憾的美好」讓大家抽獎;請踴躍留言、分享或按讚。護理聯合日記將於明日2400從分享、留言及按讚(包含於IG按讚+留言, 於Blogger留言)的網友中選出三位得獎者贈與本書;有三次中獎機會,但一人僅限中獎一次哦!國外的朋友也先說聲不好意思,限寄送國內區域~

再P.S.也請大家多多協助分享轉發這篇防疫文章(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325427252284851&set=a.237810091046568),若分享熱烈,護理聯合日記也會從於該文章留言、分享及按讚者中抽出1-3位自掏腰包贈送「生命中遺憾的美好」一書,讓護理良書能自由自在地飛翔!

2021年5月6日 星期四

21世紀生活常識:【禍從口入】Obesity、【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假陽性、【隱身於黑暗的刺客】假陰性、疫苗的三階段臨床試驗

【疫苗的三階段臨床試驗】

新冠病毒持續大殺四方,我國的死亡人數也突破三百大關...
最難過的是,由於台灣還沒達到群體免疫的水準,死於新冠病毒的患者彌留之際,身旁往往只有素昧平生、穿著兔寶寶裝連臉都看不清的醫護人員,最多也只能隔著話筒或視訊與幾位家人隔空道別...

人間至悲,不止於此。

防疫規定新冠肺炎確診死者需要在一天內火化,當家屬回過神,手中已多了一壇骨灰;三級警戒下,公祭也不能正常舉辦,最後一面見不到便罷了,即使想要隆重風光地為亡者餞行,今日今時今地,也是困難重重。最終淪為一小群家人默默垂淚叩首,這番光景,叫人心頭一緊、哀傷滿溢!

護理聯合日記在5/18就呼籲「疫苗才是最終解方;除了消息封鎖的北韓,我還沒聽過哪個被疫情肆虐的國家隔離口罩洗手做得好就能回歸正常生活的」!

如今,高端疫苗的擴大二期解盲通過,抗體濃度生成效果極高,想必很快就會獲得我國EUA授權,開放民眾接種;簡單來說,我們現在擁有少量AZ、少量Moderna,以及大量的高端。我們的立場依然不變:有疫苗,就去打!雖然抗體生成率不等於有效性(要等第三階段試驗),但既然第一階段及擴大第二階段(高端做了四千人)沒有出現嚴重安全性問題,有打就有機會獲得新冠保護力。

我也認為,政府應該持續引進更多已經獲得WHO及世界各國認證有效的疫苗,供民眾自由選擇施打品牌,讓想出國的可以打國際大廠獲得疫苗護照、想挺國產的能接種高端、孕婦可以選擇輝瑞或莫德納,才是民主國家最好的國力與策略展現;而不是讓多數民眾在沒有選擇之下無奈屈就自己不願意施打的疫苗。畢竟,高端目前仍缺乏第三階段數據,是不是真的有效還需要時間驗證,各國也尚未承認,做為人類,實在不應該與上帝擲骰子。

尤其當籌碼是人命時。

希望台灣早日回歸不需要任何民眾或醫護展現人性光輝、所有人都能為了生活繼續汲汲營營、貪小便宜、苦中作樂的「平凡但美好」之中!




【隱身於黑暗的刺客】假陰性

承繼上一篇「假陽性」的說明,今天來小聊一下假陰性問題~

無論假陽性或假陰性,都屬於檢驗上的錯誤!假陽性指「沒感染的人被偵測為感染」,假陰性就是反過來的「感染者被偵測為沒有感染」。

無論準確度多高,都會有假陽假陰的問題,如果快篩的檢驗準確度是98%,表示感染者中會有2%被偵測為未感染(假陰性),未感染者中會有2%被偵測為感染者(假陽性);當社區感染蔓延時,感染者的數量快速上升,假陰性感染者(佔2%)在社區趴趴走,正是最大的防疫破口。

這裡也小小提一下擴大篩檢這事。

上一篇提到,檢驗結果的假陽性會增加醫療負擔;在醫療已經緊繃的台灣,CDC絕對不願意落井下石,但這就表示我們不該檢驗嗎?


錯了!


雖然我自己是第一線照顧新冠重症插管患者的護理師,算是疫情爆發的相對受害者(relative victims,這裡借用一下relative/absolute contraindication的概念),我還是要誠實地告解:

比起醫療體系面臨巨大挑戰,完全不篩的後果更加難以挽回!

不篩表示【所有的感染者都是偽陰性】,因為根本不知道自己感染而到處散播瘟疫種子;簡單說,如果篩了就是2%偽陰性,不篩就是100%偽陰性!

而這2%偽陰性可以透過多次採檢,將假陰性的機率越降越低(絕不可能歸零),這也是為何許多被匡列的接觸者常常需要二採甚至三四採,確認真正安全後才放出來(但會不會有人倒楣到三採都是假陰性?可以看看文末附的血淚故事......)


行文至此,相信大家都了解廣篩的必要性了;既然決定廣篩,那麼我們就必須對廣篩可能造成的「錯誤」超前部屬。

假陽性問題:不計一切擴大醫療篩檢能量,避免讓醫檢體系被偽陽性浪潮壓垮,特別是最準確的PCR,例如廣徵民間檢驗所、學校、生技公司及研發單位的檢驗部門,短期內拉高篩檢能量;簡化報表登打與上傳時程,讓CDC第一時間掌握最新確診人數並據此擬定符合真實現況的防疫策略;給醫檢人員更好的薪資與福利。「精忠岳傳.第三七回」:「三軍未發,糧草先行!」沒有好的工作環境與就業條件,如何說服廣大醫檢師同仁們共赴國難?

假陰性問題:透過重複採檢(一採、二採、三採、四採...需要採幾次就採幾次!)排除隱形死亡鏈,這裡可以仿效國外做法:於各大藥局及超市販賣self-collection kit,讓民眾在家就能自主採檢,身旁友人確診就驗一下、擔心就驗一下、閒來沒事也驗一下,讓偽陰性的機率低到無法影響真實世界的運轉。


防疫說難很難,說簡單也可以很簡單。

從境外傳播預防(國境封鎖、入境檢驗)→境內監測(篩檢量能,廣篩、快篩與PCR)→境內傳播預防(個人防護與隔離措施、各級警戒、封城)→治療指引(防護設備、病房環境、醫護人力、呼吸器數量)→群體免疫(疫苗),只要任何一個環節做到完美,我們就能大大降低新冠肺炎的殺傷力,保護每個台灣人那只有一次的寶貴生命。

我們也很幸運,國外用了一年的時間,血淋淋地教會我們上面每一個環節應該如何進行;台灣人謹慎小心、善良的民族性格,也將境內傳播預防的「個人防護措施」做到幾乎無懈可擊,如今更是配合CDC自主準封城,相信每個人的努力,無形中已經挽救了非常多非常多人的性命,真的很謝謝每一個配合的你/妳!

只是,目前沒有宣布停班,境內傳播預防無法做到完美,其他幾個環節也都身陷水深火熱,疫情短期內無法消停;只能祈禱疫苗早日發放施打,普及率達到60-70%,讓人們不再終日心惶惶。天佑我的國家,天佑每一個國民!


------------------------------------文末血淚故事-------------------------------

[爆卦] 希望我家能讓你們有所警惕
https://moptt.tw/p/Gossiping.M.1622356991.A.C68?fbclid=IwAR1olFuhzh5uiHrKYLlP2YjnAFgApb7oA33nMyf5tR2giJa8u1LEDYSKKXE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假陽性

最近疫情燒成這樣,各界紛紛對如何更好地防疫提出自己的意見。

在我看來,這正是民主社會應有的景況!百家爭鳴、百花齊放,透過一次次或激烈或溫和的交鋒與言詞辯論,理性歸納出國泰民安的最佳政策。

當然,我們也明白各個陣營都會有自己的既定立場甚至不能明言的利益糾葛,作為一個【能透過投票與言論自由使台灣一天比一天更好】的高水準公民,我們必須具備火眼金睛,看穿哪個陣營明明說理說不過人,卻仍要狡辯、仍要硬拗,把自私的利益包裝成舉國公義,甚至使用不應出現在已開發民主國家的陰暗手段打擊對立面。

畢竟,無論誰執政,民主國家的本質都不變:「人民不該害怕他們的政府,政府應該害怕他們的人民。」
投票權掌握在你我手中,無論政客們使用多麼卑劣的手段互相打擊,我們只要緊緊握住手中的選擇權,就能將之掃出歷史舞台。

回歸正題,今天不談普篩議題,我們先從簡單的小觀念談起:偽陽性。

無論什麼檢驗方法,只要準確率不是100%,就一定會產生錯誤,其中一種錯誤就叫偽陽性。

偽陽性是檢驗量夠大時幾乎無法避免的存在;如同圖中說明,即使準確率高達98%,由於實際感染的人數比例太低,未感染者的數目遠遠>>>>>>>>>感染者,大數字(未感染者)中的小比例(2%)最終大於小數字(感染者)中的大比例(98%)!

考考大家,分得出下面這兩種描述有什麼差別嗎?

1.感染民眾快篩後得到陽性的機率

2.民眾快篩後得到陽性的情況下,被感染的機率

先在腦中想一想,再往下看喔!

.
..
...
....
.....
......

1.意即檢驗準確率(98%),這是臨床研究計畫中測試到的數據,是大多數醫護同仁熟悉的機制。

2.其實才是真正用來制定醫療決策時需要使用的機率!取決於檢驗準確率以及實際盛行率(感染與未感染人數的比例),會隨著環境不同而改變,很多醫護同仁其實常與1.搞混。


好啦,現在我們大概了解偽陽性的意義了,對目前的疫情有什麼幫助呢?

看完圖片,大家可能會覺得關鍵在於「盛行率」。

但是,雖然有很多方式可以推測盛行率,但無論是在高風險或低風險區域,只要快篩陽性,最後都要以更準確的PCR檢測作為終極確認手段,因此在疫情瘋狂延燒的今日,我們應該【努力提升PCR檢驗能量】,這樣無論使用快篩的區域屬於低風險還是高風險,我們都能直接把陽性者丟PCR做double check!畢竟我們永遠無法得知一個區域「真實的盛行率」。

【努力提升PCR檢驗能量】才是短中期應達到的防疫政策目標,也是各國包含疫情已經控制住的歐美地區,過去一整年所努力的目標!






【21世紀生活常識】禍從口「入」:Obesity

肥胖造成的問題很多,你屬於「理想體重區間」的一員嗎?如果不是,注意了!一般來說,男生脂肪容易堆積在腹部,女生則可能在肚子或下半身,觀察自己的體態就能發現少許端倪;當然,產生懷疑的下一步就是科學化的紀錄與評估。

如果知識與能力許可,建議過重的你稍微改變生活與飲食型態;畢竟這個世界如此美好,要有更長的壽命才能擁有更多不枉此生的體驗!

P.S.寫這篇勸世文時,突然想到加護病房中一個26歲、腦部與肺部遭到嚴重感染導致敗血性休克,最後架上葉克膜的小弟弟,某天生命徵象急遽下滑,大家開始兵荒馬亂掛地掛起升壓藥、給氧、紀錄,主護護理師則衝去護理站聯絡當時不在病房的主治醫師;電話裡,主治醫師聽完護理師的緊急匯報後,正經而嚴肅地說「我覺得病人太肥了,請營養師幫他調配飲食,希望他可以減重成功。」說完便掛了電話,留下一臉朦逼的住院醫師與心中瘋狂幹譙的護理師XD







2021年5月4日 星期二

【Hardcore臨床】二氧化碳濃度圖:EtCO2的設計、胰臟炎與嗎啡、全面抗性:鮑氏不動桿菌

全面抗性:鮑氏不動桿菌

又到了護理畢業季,新鮮的肝臟們紛紛走進醫院,為後繼者創造更好的環境理應是我們的責任;令人開心的是,前陣子推的【立法修改醫護人員應強制加入工會而非公會】連署人數成功達標,讓公會與政府不能繼續裝死,即使只是出來講講幹話摸摸頭,也非得公開回應讓全台灣護理人公評不可。

先說,我不認為這次提案能真正改變制度上的問題,這次提案真正的價值在於證實了許多圈內人的猜想:許多護理人早已不滿公會許久,只需合適的契機便會站出來為自己投票、發聲、改變!

當然,院方、政府與公會早已形成牢固的三角結構,看到民意已經開始反彈,想必會加大力道打壓反對聲音;高層與政客都這麼聰明,也不會用容易被抓包的明顯手段進行。但是,你們打壓的了一時,絕對打壓不了一世,我就問各大醫院高層一句話:你們覺得自己還能搞黑箱選舉多久?

不想離題,話先說到這。回歸今天的主題——跟公會一樣腐敗難治的抗藥性鮑氏不動桿菌~


護理新鮮人們剛進醫院都會遇到一大票問題,其中一個便是「判斷菌種的抗藥性」;護理執業生涯中,可能會常常看或聽到「AB菌」,其實指的就是「不動桿菌屬」(Acinetobacter spp.)底下最具代表性的鮑氏不動桿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

這個菌種之所以有名,是因為它快速演化出了多重抗藥性,人類汽車還不能飛天,這隻菌先飛天了。如果接到感控、檢驗室電話或查報告時發現病人長了AB菌,在告知醫師之前,可以先看看報告裏頭的「藥敏測試」結果,將AB菌分為以下五種:

※AB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就是個AB菌,沒什麼特別的,彷彿史萊姆。

※CRAB(Carbapenem-resistant A.baumannii):對常經驗性治療AB菌的Carbapenem具備抗性的AB菌),大概是骷髏士兵的等級。

※MDRAB(Multidrug-resistant, MDR):對三種類別以上的抗生素具備抗性的AB菌,已經是獅鷲獸等級的魔物了。

※XDRAB(Extremely drug resistant,XDR):僅剩一或兩種抗生素有效的AB菌,魔王關前的守護魔像。

※PDRAB(Pandrug resistant,PDR):地表上現有抗生素都無效的AB菌,最後的大魔王,鬼神級。

記得,MDR不是對「三個」抗生素Resistant,而是「三種類」。Amoxicillin、Ampicillin跟Piperacillin(常見的商品名如Tazocin、Pisutam等)雖然是三個抗生素,卻屬於同一種類,計算上只能算一種。

得到正確的判讀結果後,再比對病人目前使用的抗生素能不能cover到,能幫你決定是需要半夜打給值班醫師改Anti(臨床對Antibiotics的簡稱),還是能放著白天再告訴本科就好;是相當實用的技能!




胰臟炎與嗎啡

大家晚安~!

今天來聊聊最近小弟遇上的個案

一個四十多歲的婦女,某天早上開始覺得肚子痛,去診所拿藥後回家休息,但是依然一路痛到晚上、而且又吐又拉的,女兒下班後感覺狀況不太對勁:媽媽的臉色太蒼白了吧!

連夜送到家裡附近的大醫院急診室,抽了血發現Lipase(脂解酶)高到超出實驗室儀器的上限;人雖然清楚但還是一直喊痛,打了急診止痛愛將Tramal兩次也沒用,急診室醫師直接診斷急性胰臟炎順便再送兩支Morphine(嗎啡)送上加護病房觀察。

收了這位新病人的我,接完後沒多久就交接給下一班護理師繼續照顧,由於阿姨整個晚上都在喊痛,晚夜班的護理師再打了兩次Morphine(嗎啡);結果到了隔天,會診的感染科主治醫師打電話過來除了說明更改的抗生素外,順便補了一句「對了,雖然我只是幫忙看會診的,但看到藥單發現你們怎麼給她打嗎啡?急性胰臟炎應該禁用嗎啡啊!轉告一下住院醫師吧!」

掛了電話的我如實轉述感染科醫師的意見,住院醫師摸了摸腦袋,覺得應該沒有不行吧!

於是,我們便針對胰臟炎的病人到底能不能用嗎啡進行了一場學術性的探討。趁著休假日跟大家分享!




【二氧化碳濃度圖】EtCO2:設計

大家晚安~來帶大家開開眼界啦!(←自以為)

今天的主題是EtCO2的設計,包含監測方法與其它有趣的豆知識,一定要看完!

廢話不多說,先來聊聊EtCO2的監測方式!

EtCO2的監測方式有兩種,主流(mainstream)與旁支(sidestream),最常見的主流偵測裝置接在氣管內管與呼吸機之間,直接監測從呼吸道出來的氣體總組成,偵測迅速但只能用於插管患者。

旁支則將感應器與長得跟O2 Cannula(氧氣鼻導管)很像的小型裝置連結,用Cannula來吸取鼻腔或口腔少量的呼出氣體並分析其組成(有些鼻導管帶有口腔插頭),較常用於沒有插管的病人,不過樣本量與偵測技術畢竟不同,一般而言旁支裝置測量CO2的速度比主流來得慢。另外,旁支導管裝置基本都是拋棄式的(跟一般cannula相同),比較乾淨;目前也有產品能在吸取呼出氣體進行分析的同時供應氧氣,當一般的O2 cannula用。研究發現,把Nasal cannula的兩個鼻腔插頭分成兩個分流,一邊用來供應氧氣,另一邊用來偵測CO2的綜合效果最好!

P.S.石蕊試紙轉黃,表示插管位置正確,有CO2從氣管內管出來。感覺很像國小的PH值實驗啊!



2021年5月3日 星期一

【男丁格爾營養小教室】體重魔法師必知:基礎代謝率(2)

  【男丁格爾營養小教室】體重魔法師必知:基礎代謝率(2)


上一篇「體重魔法師必知」提到基礎代謝率,有些地方說的不夠清楚,這次來更深入地談談基礎代謝率!

BMR構成大多數人一天的主要熱量消耗源。護理人都知道,只要累積攝取或消耗到達7700大卡,體重就會多或少一公斤;因此某方面來說,當病人因故NPO時,醫師們常常會開D5W或者0.9 G/S協助補充水分及熱量,但一包D5W 500ml熱量只有約85大卡,因此長期光靠D5W補充是絕對無法滿足病人的營養需求(更何況感染、高代謝狀態或發燒都會增加熱量需求),病人很快就會因為攝取少了7700大卡而消瘦;在無法達到基本營養與熱量需求的狀況下,無論對傷口或疾病復原都十分不利。

回到正題,肌少症是胸腔內科老爺爺奶奶們極度常見的臨床問題;我一直鼓勵同事及民眾提升自己的肌肉量,除了可維持生活正常功能外(八九十歲依然可走可跳,而非臥病在床),也因為肌肉量對人體熱量代謝有關鍵性的影響。

圖中林書豪跟(減肥前ㄉ)連勝文身高體重幾乎一模一樣,這兩人抓去算BMI或者套用上回「體重魔法師必知:基礎代謝率」中提到的Ganpule與Mifflin-St Jeor,算出來的數據也幾乎一模一樣。

問題來了,你真的覺得這兩個人的BMR會一樣嗎?

答案是......當然不一樣!

林書豪顯然有著比(減肥前ㄉ)連勝文更高的基礎代謝率。

林書豪的體脂率明顯較低,體脂率低意味著「非脂肪部位」的比例高,因此BMR也會提高。其他因素同樣的狀況下,林書豪的TEE就會比連勝文的TEE高,假設林的TEE是3000大卡/天,連的TEE也許只有2200大卡/天,此時同樣吃熱量高達3000大卡的美食,林書豪不會胖,連會。再假設,如果今天只吃2200大卡,對連來說剛剛好,但林吃久了就會瘦。

這就是肌肉量的威力:拉高總熱量需求,讓你不忌口也不會胖;稍微忌口就能瘦。變成朋友口中「怎麼吃都不胖」的那種討厭鬼;同時還能降低體脂,減少一大票體脂過高相關的慢性疾病並維持生活正常功能。

最後要提醒大家,縱使身體多由肌肉組成,仍然要注意不要超過理想體重太多,否則仍會引發其他意想不到的危機(遙望糖尿病前期的健身達人),雖然多數人是不會練到那種地步的XD

P.S.連公子今非昔比,身材已經標準很多,只能用舊圖惹!QQ



2021年5月1日 星期六

藥品櫥窗系列(九):Through,慢性便秘終結者


大家好,久違的【藥品櫥窗系列】大師兄一樣,回來了!

(圖片來源:https://www.storm.mg/lifestyle/133000?page=1)

先澄清一下,今天我們要聊的是便秘終結者,不是便祕的終結者,千萬不要搞混啦!

(圖片來源:https://whatculture.com/film/15-terrible-mistakes-almost-ruined-terminator-everyone?page=11)


只要你是醫護人員,你就肯定知道這個人見人愛、四條眉毛的陸小...呃,我是說,Through(商品名),中文叫做便通樂膜衣錠,學名是Sennoside A+B,也有產品直接就叫Sennoside(中文:仙塞落,好有畫面感ㄉ命名)。小小一顆褐褐黃黃,縱使是把藥當糖果吃、有病治病沒病強身的病人那被一大堆藥物塞得滿滿的藥盒中(有種家裡衣櫃的既視感),也具有極高的辨識度。

根據我的經驗,長得跟Through很像、容易搞混的藥物並不多,大概只有

1. Exforge 5/80mg劑型:高血壓用藥,小心!算是常見用藥

2. 部分Fluanxol口服錠:抗精神病藥物,台灣商品有0.5mg, 1mg, 3mg跟5mg。其中1跟3mg都是褐色圓形、十分容易自我混淆的藥物,所幸比較不常見;如果有機會把Fluanxol跟Through搞錯也是種造化惹......(苦笑)


(484真的很像!?)
(圖片來源:各大醫院網路藥典)

回歸正題,Through的成分Sennoside A+B顧名思義,就是Sennoside A加上Sennoside B。在介紹Sennoside到底是什麼之前,我們要先來談談一種叫做Senna的植物,中文叫做番瀉,部分減肥產品也有加。

(Senna,番瀉灌木,長著看起來很無害的黃花)
(圖片來源:https://www.pinterest.com/pin/173740498107549691/)

如圖所見,Senna其實是種灌木,一般可以長到九十公分高,會開出黃色花朵。Senna的花與葉都有醫學作用。至少從西元700年開始,就有人發現把Senna的葉子拿來泡茶後有很強的清腸效果,從此Senna就被迫踏上探索人體腸道的不歸路;等等,這劇情聽起來484很熟悉?沒錯,台灣人最愛的早餐店紅茶其實就可能有Senna!只是這裡的名稱叫做「決明子」,也就是決明(一種Senna)的種子。

當然,身為21世紀科學化的醫學中心,我們總不能在處方箋上寫「早餐店紅茶,200ml PO QD」(早餐店紅茶,每日喝200毫升)吧?雖然阿姨都叫我帥哥,但早餐店紅茶就跟爺爺泡的茶(迷:幹嘛幫別人打歌)一樣,濃度、品質與數量都不穩定啊!為了穩定品質,科學家們把Senna葉裡的主要刺激物:Senna Glycoside(或稱Sennoside)做成濃度一致的液體、錠劑或粉狀物質,此乃商品化的濫觴。叫做A+B是因為由於分子結構上的細微差異Senna Glycosides被分為A, B, C, D四種類型(如下圖,認真看一下,真ㄉ不難!),而Senna促瀉的主要效果來自Sennoside A及B(也比C跟D更早發現),後續商品便以A+B的共構為主。

(圖片來源:https://en.wikipedia.org/wiki/Senna_glycoside)

由於Sennoside A跟B的安全性很高,因此不需醫師處方箋,各大藥局都能直接買到以Sennoside A跟B為主成份的緩瀉藥。

在機轉方面,目前認為Sennoside A跟B可刺激腸胃道分泌黏液,同時直接刺激腸道神經叢,引起腸道蠕動,因此Through被分類為「刺激性瀉劑」。


護理小提醒:雖然Through副作用少、安全性高,仍然是藥物;緩解便秘的最佳解應是改變生活與飲食型態,充足飲水量、食用高纖蔬果或堅果,在已經緊到不行的行程中加入部份運動時間,才是長久的健康維持之道。此外,臨床給藥時,可能因為Through或Sennoside實在太常見,每天晚上都反射性地直接發藥;記得在給口服藥前依然要回想一下病人目前的排便狀況,如果已經解了多次甚至腹瀉,就不~要~再~給~了!以免快速累積下一班與白班的仇恨值XD



2021年4月13日 星期二

男丁格爾營養小教室:巨量與微量營養素、熱量定義與探測、減肥要選誰?啤酒vs威士忌、體重魔法師必知:基礎代謝率

 【男丁格爾營養小教室】體重魔法師必知:基礎代謝率

你想減肥嗎?
你想增重嗎?
你想知道病人吃的是剛好、太多或太少嗎?

如果任何一個問題,你的答案是「想」,恭喜你正式轉職為「體重魔法師」!

改變體重,就是改變一個人的營養狀態,身邊有不少醫護同事甩油成功,更有大幅增重者,他們的具體方法不一而足,但科學化的評估過程對大多數人而言仍是必經之路!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改變體重必須具備的重要觀念:基礎代謝率。

真正的基礎代謝率定義十分嚴格,但是簡單來說,就是你一整天躺在床上不幹、活動量等於零時身體依然會消耗的熱量!

這個數字十分重要,如果基礎代謝率高於你目前每天吃飯的熱量,你就有機會自動變瘦!當然,反過來說你就會變胖(壯),是敵是友,端看你如何與它共處。

測量基礎代謝率有一大票公式,歐美國家常用四種:Owen、Mifflin-St Jeor、Harris-Benedict及WHO/FAO/UNU公式,研究表明對歐美人種(高加索)來說,Mifflin-St Jeor是十分合適的,因此被廣泛採納;不過用在亞洲人身上時,依照個體不同可能會高估,因此2011年又有人作了份研究,以日本人為母群體進行,發現Ganpule公式最適合日本人(也許也比較適合鄰近ㄉ台灣人)

這裡將兩個公式都列出來,手邊有計算機的魔法師們可以算算看自己身體裡無時無刻進行中的燃燒多猛烈!

Mifflin-St Jeor公式:

男生
BMR=10*KG+6.25*CM-5*年紀+5

女生
BMR=10*KG+6.25*CM-5*年紀-161

(我算出來是1610大卡/天)

懶的自己算的朋友可以按這邊:
https://www.calculator.net/bmr-calculator.html?ctype=metric&cage=30&csex=m&cheightfeet=5&cheightinch=10&cpound=160&cheightmeter=172&ckg=68&cmop=0&coutunit=c&cformula=m&cfatpct=20&x=38&y=32

只要輸入病歷號...對不起,我是說年齡、性別、身高跟體重之後,就能自動幫你算出Mifflin-St Jeor公式下的熱量需求。

Ganpule公式:

男性
BMR= (48.1*KG+23.4*CM-13.8*年紀-423.5)/4.186

女生
BMR= (48.1*KG+23.4*CM-13.8*年紀-970.8)/4.186

(我算出來是1543大卡/天)

(果然還是比較小眾,我沒找到設計好的計算機QQ,有的朋友歡迎提供!)

最後,不管哪一個公式都是參考數據,想要減重者可以用Ganpule計算(因其結果通常比較小,不會高估自己的代謝能力),控制每天熱量攝取接近或小於BMR,同時維持活動量;想要增重者則可以用Mifflin-St Jeor評估,當你的熱量吃到大於BMR時,搭配健身等運動(運動所需熱量屆時也要算入),就能成功把人物拉橫拉寬!



【男丁格爾營養小教室】減肥要選誰?啤酒vs威士忌


估奈everyone!

今天用英文跟大家打招呼是因為要介紹舶來品:啤酒與威士忌!

當然啦,我又沒接到啤酒廠商業配...(我都暗示地這麼清楚了,廠商快上啊XD)

自然不會是來介紹啤酒添加成分與製造過程,而是要劍指許多人好奇的疑問:究竟喝酒能不能減肥?

坊間流傳著喝啤酒會有啤酒肚的說法,但又有另一種聲音說小酌有益身心健康,還有人說其實啤酒根本沒什麼熱量,不是肥胖主因......等等。我自己很少喝酒,就連我都聽過這麼多眾說紛紜光怪陸離的理論,更何況身為酒國英雌/英雄的你?

既然如此,我們就以科學作為劍與盾,進攻「減肥過程該喝哪種酒」這個命題有夠自我衝突的大魔王!


首先大家要知道,酒精飲料上的濃度都以「%數」顯示,但是!這樣算出來的是「體積」或稱「容積」,也就是volume有多大,計算熱量前要先乘以酒精的比重:0.8,得到的數字才會是「酒精的克數」。

而酒精1克=7大卡。遠遠高於蛋白質與醣類的4大卡,距離脂肪的9大卡僅一步之遙!這就是酒精使人胖的根本來源,因為酒精本身就是「高熱量」食品!

Okay,說到這裡,我們倒也不用急著宣判酒精(與自己的人生)死刑,有許多研究顯示每日攝取「適量酒精」其實對身體有益,這也是個科學事實,這些益處包含:

1.減少心血管疾病風險
2.可能可以降低腦中風的風險
3.可能可以減少糖尿病(你知道的,科學家都很嚴謹,不確定的話不敢說太滿)

至於「適量」的定義,依據美國政府發布的「2020-2025每日飲食指南」大約是男生每天700ml啤酒以內,或者300ml的紅白葡萄酒類以內,又或者80ml烈酒類以內。女生則是上述全部砍半,就可以宣稱自己「適量飲酒」。

(當然,在我看來,如果能算一下飲酒後的卡路里攝取量並相應地減少澱粉或油脂等正餐的熱量攝取就更棒了!)

當然啦,這是美國人的身材標準,套用到台灣人要再少一些。


不過要特別一提的是,「2020-2025每日飲食指南」也說了,在好壞兩相權衡之下

「不建議本來不喝酒的人因為適量飲酒的好處而開始喝酒」!
「不建議本來不喝酒的人因為適量飲酒的好處而開始喝酒」!
「不建議本來不喝酒的人因為適量飲酒的好處而開始喝酒」!

很重要所以說三次。不喝終究還是比適度喝酒來得更好。

好啦,我都說三次了,如果你還真的要喝......絕對不是我推的坑!(←徒勞無功地嘗試免除責任XD)(迷:庭上,您有見過如此蒼白的狡辯嗎?)


P.S.圖中試算以大家最愛的台啤金牌啤酒舉例。
P.S.2 益處部分是國外研究,不見得適用亞洲體質!謝謝網友吳政彥提醒!



【男丁格爾營養小教室】熱量定義與探測

大家晚安~
今天來聊個比較輕鬆的主題:科學家怎麼測出熱量的?熱量的真實意義又是什麼?(絕對不只是讓你變胖)

熱量的單位是「卡路里」(Calories),1卡路里(或稱1卡)表示「在一標準大氣壓力下,將1公克的水加熱1度C」所需要的能量,不過單純用卡計算會有一個問題:

護理屍小明:我想變壯,有什麼方法?
營養師小美:每餐多吃澱粉與蛋白質,增加熱量攝取,搭配運動自然能多長肌肉。
護理屍小明:該吃多少?
營養師小美:先從每餐多吃半碗飯與一顆蛋做起吧?
護理屍小明:熱量?
營養師小美:210000卡。
護理屍小明:......

人體的組成太龐大,導致卡路里這個單位有點施不上力,貼心的科學界自動將食物提供的熱量以千進位,「大卡」於焉而生!1大卡=1000卡=1千卡。

確切的熱量數值依照個別食物有所不同。同樣都是米,越光米與糙米提供的熱量不同,甚至每一粒越光米之間也有細微差異,因此營養學上提到食品熱量時多採平均值,雖不中亦不遠矣;在巨量營養素中,醣類與脂肪幾乎可以完全被燃燒成二氧化碳與水,蛋白質則會被抓出一部份來修補組織,剩餘部分才燒成熱量,否則蛋白質能提供的熱量其實略高於醣類。





【男丁格爾營養小教室】營養素:巨量與微量

新單元開張!

【男丁格爾營養小教室】系列會為大家介紹(複習)最基本簡單的營養學,讓醫護人員可以在臨床工作中與營養師討論最適合病人的院內飲食,也讓一般民眾具備基本的飲食規劃能力,無論要減重、健身、增重或調理身體,「You are what you eat」,都必須能夠「分析」食物與自己的身體!(經濟學上的供需法則其實對人體也十分受用!)

第一堂課,我們就來分享分析食物的第一步:辨別微量與巨量營養素!今天介紹的觀念十分簡單,對許多醫護或食品營養相關科系的朋友來說恐怕早就烙印在大腦深處,就算dementia也忘不了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