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語言

2015年5月15日 星期五

ABG大歷險(一):序言及行前準備

  
第一線單位服務的醫護人員,特別是在急診、加護病房等急重症單位者,想必都有過「急送GAS」的經驗,這裡指的GAS全名應為Blood gas analysis,中文是「血液氣體分析」,又分為Vein blood gas及Artery blood gas,端看你抽的是靜脈或者動脈。一般而言,動脈血是最準確的,缺點是比較、合併症也較採檢,通常由醫師採檢,此時病人狀況大概也不會太好,進行Blood Gas Analysis通常是為了確認有無「呼吸衰竭」,此為後話了。
  為了幫助大家更了解ABG與VBG,「ABG大歷險」系列文章將會從行前準備(採檢)開始,針對過程中應注意的事項進行簡短說明,如果有任何疑問或建議,歡迎大家多多發言!


行前準備:採檢


  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想要準確的判斷病況,一個好的檢體是不可或缺的,唯有好的檢體才能確保精準的檢驗數據,以下將簡短介紹ABG的採檢方式,作為ABG大歷險的「行前準備」
  由於ABG需要進行動脈穿刺(Artery puncture),不似VBG只要以眼見或手摸、「感受」到任何表層靜脈的存在即可下針,ABG總是針對幾條較易觸及的動脈下手,原則上,有以下幾個「好地方」-橈(Radial)、股(Femoral)及肱(Brachial)動脈,方位示意圖如下:

(圖片取自:http://www.slideshare.net/linkinxmen/arterial-blood-gases-sampling)
  這三條是最常見的穿刺部位,不過足背動脈(Dorsalis pedis)腋動脈(Axillary artery)其實也不難摸,但由於打到這兩條血管的機會不大,就不特別找圖了,有興趣者可Google之。在上述三條動脈裡,因「橈動脈」(Radial artery)距離正中神經(Median nerve)、方便定位,比較淺所以也比較不會,比起「股動脈」(Femoral artery)又比較不會感染,可說是最理想的穿刺部位。
  不過,在進行橈動脈穿刺之前,記得作個「Allen's test」(艾倫測試),確保「尺動脈」(ulnar artery)是通暢的,以免末梢缺血(或許就是因為要多作一個測試,有些醫師才偏好股動脈多於橈動脈吧?)。至於穿刺角度,有些人是平行下針,跟抽靜脈血一樣,有些人則垂直於動脈下針,都是可以接受的方式;而不管怎麼戳,通常扎動脈都比靜脈來的痛,這是由於動脈通常較靜脈沉且深的緣故,再說,雖然動脈很有彈性,但太彈的血管反而「閃」,想必許多臨床醫護人員都有「切身之痛」(?)
  最後要提醒大家,靜脈穿刺後,通常加壓5分鐘後沒流血即可放鬆,動脈穿刺則須加壓10分鐘;持續加壓不僅能使瘀血減少,使扎針附近區域不那麼痛,也能防止HP流失(←宅),因此醫護人員要交代清楚,病人與家屬也千萬不可偷懶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